media_img

從憤世嫉俗 到重新得力

憤世嫉俗,意即對很多事情看不順眼,充滿無力感。有心理分析指,憤世嫉俗主要是源於不公平的受傷。或許也是許多時下年輕人的寫照?

media_img

環境及際遇 選擇逃避還是擁抱

即將就讀大學三年級的Mandy,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,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,又為么女,理應是萬千寵愛;可是自小父母就離異、媽媽經歷了兩段婚姻、家庭經濟環境不怎麼好、兄弟姐妹關係疏離……如此種種,讓Mandy 總結這是一個不及格的家庭,冷漠是她對家人的回應。

media_img

喜歡的形象vs生命的價值

「如果唔洗成日溫書就好」、「如果讀書唔洗咁辛苦就好」、「如果我聰明啲就好」……相信以上的「如果」是不少學生的心聲,而軒軒應該就是不少學生眼中,能夠實現這些「如果」的高材生。軒軒,現時在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學士課程修讀四年級,從小到大讀書不多費勁就能名列前茅,她形容以往的自己「懶,但有要求!」。

media_img

卸下重擔 舉步向前

小時候,我在一個物質豐裕的家庭長大,爸爸是個生意人,媽媽是個家庭主婦。我在家中排行最小,有兩個姊姊,可謂是萬千寵愛在一身。

media_img

被寵壞了的孩子的心底話

我是一個在教會中長大的小孩,萬千寵愛在一身,在關係上嬌生慣養。正如富二代不懂窮為何物,身為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,對於教會以外的關係,我可是「不知人間疾苦,不懂人情世故」。因為神教導我們要愛人,所以父母愛你,我也愛身邊的朋友,玩具記得要分享,粗言穢語不要出口,大家守好秩序,開開心過生活。我的童年是很美滿的:還記得我是個點子多多,踴躍發言的小孩,經常向別人分享想法,也渴慕交流,跟人談天說地是我的興趣,父母鼓勵我大抒己見,也是我最好的聽眾。許多個夜晚,父母也會與我談天說地,分享生活樂事趣聞。